最近很多家长在看《奇妙小森林》节目,深有感触,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孩子一遇到点困难就爱哭,而且不好哄,怕养成孩子爱哭的毛病又怕伤害他,不知该怎样去把握一个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呢?如何维持亲子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
据我近期观察,问题中出现的情景,确实普遍存在,尤其针对学龄前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实话以前因为白天小区里的孩子们都上幼儿园,下午回来后玩的时间也并不多,我能仔细观察其他孩子行为的机会并不多。偶尔单纯的看到某个孩子哭,或者要死要活的抱着家长大腿不肯放等等…但说实话这些观察都比较片面。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看到了某个突发现象,并不能判断某个孩子是不是遇到问题就容易崩溃的。
不过,这次的疫情算是给了我机会,通过这半年实践,我几乎能每天观察院子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孩子们”。
这里我先敲个黑板,也提醒大家:我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会在一些大V的留言下说今天学了个方法觉得没用,学了那个招不好使之类的…其实别人的经验真的只是别人的,重点是做父母的自己一定要懂得去提取别人经验中的“点”,拿过来消化、然后实践、再转为属于“你自己的经验”,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抚养人教育孩子的语气、说话方式等等也不一样…单纯的拿别人的经验过来照搬,那是行不通的,当然就不管用了。再者,经验和方法拿过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变了场景变了,经验也是会变的。重点还是要自己懂得灵活变通。
我从三个角度结合个人经验以及生活中观察的小例子去讲我对上面问题的理解吧。
亲子关系、成人的态度、榜样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关系
稳定的亲子关系,其实是可以影响孩子性格的。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想要培养他们的情商与坚强的性格,有一个稳定的照料人十分重要。但这个“稳定”的根源是不是非得是妈妈,或者是全家一起守着?其实并不一定。
只要这个复杂照看孩子的成年人在选择答应照顾孩子后能够做到不离不弃,那么在孩子的人生中,有多少个照料人来来去去、出现又消失并不重要。只要那个最关键的人一直在一旁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小的时候,因为是姥姥姥爷带大的,跟老人的感情比跟爸妈感情还要深。初中时姥爷在我外出旅游期时突然去世,我没来及见他最后一面。那时候我非常伤心,甚至连活的欲望都没有了。在那半年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无比脆弱、感觉失去了依靠、也很爱哭,而且每天都过得失魂落魄,学习都提不起心情。在有差不多6年的日子里,我一直没有放下这个事、并且一直坚持在每年姥爷去世的那一天,都不吃东西只喝水,就那样让自己饿一天。以此来提醒自己这份悔恨,也为此纪念我最亲的人…
所以,“最关键”亲人的离世,对我来说是打击。这个稳定的亲子关系没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性格。那段日子里我走不出来,也没有人开导我。我觉得我的后盾没有了,家里每个人都忙着各自悲伤。却没人懂得安慰和开导我。在那段情绪中,我是“自生自灭”的。甚至在我母亲知道我不吃东西,她也没有说过任何的话。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沟通。
直到成年后,我才逐渐从这份伤痛中走出。慢慢的遭遇各种经历,坚强的成长。
成人的态度孩子遇到问题/受挫爱哭其实这里面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很多时候需要家长自省,自己揣摩。但很多家长其实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但孩子就是你的镜子,孩子出现问题,自己需要自己反思,而不是找借口。
举个前几天我遇到的案例:
小M和我们住同一栋楼,差4个月就6岁了。他是个表面看上去是个很温柔的男生(他的妈妈说话也非常温柔),而且每天很爱玩,据他妈妈说小M每天都玩不够,总是全院里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
自打上个月结识小M后,我们每天都会跟他以及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他们玩的时候,我就在不远的地方看着。
玩久了我发现一个问题,小M虽然个头很高,但有点爱哭。
某晚上小M妈妈打电话叫他回家,小M不想,于是使劲拍打手表跟妈妈争吵,并且边拍边哭…
某中午快12点半的时候,又因为爬树爬的高兴不想回家,小M妈妈说了句:“都回家吃饭吧!你和小L比赛,看谁能先跳下去骑自行车到楼下谁就是第一名!”小L听见了立马纵身一跃先跑了…小M呢,见到小L跑的不见踪影,突然一下子哭了…
我很纳闷的上前问:“小M怎么了?怎么突然哭起来了?”
就听小M的妈妈在一旁安慰:“没关系,小L等着你呢,他只是先去取车了…”
我有点不解,小M妈妈解释:“他看小L跑了,他着急了就哭了…”
哦,我一下子懂了。
其实小M是看小L先跑了,自己没有机会当第一名,然后一下哭了…
后来我跟小M妈妈一起安慰他,谎称在终点没有看到小L的身影,并鼓励他赶紧骑车找到小L…小M抹了把眼泪,平复了下心情,说“我知道他在哪…”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听到小M的妈妈为了催儿子回家,说出“你们比赛看谁跑得快,第一个从树林跑出来…”这样的话了…记得上一次她这样说的时候,小M还没有哭,因为他当时溜的最快。
于是,我开玩笑的问小M妈妈:“你是不是平时给孩子压力太大了?怎么遇到这个事情就哭了..”(因为小M妈经常问我有没有给孩子做口算计时、算数拆解之类的题。但我们都没有练过这些…还经常问我有没有给孩子报什么课等等…所以我猜小M妈妈属于那种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当然,小M妈妈听我这样问,也可能意识到了些什么,叹了口气回答:“可能是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了,后面的她只是自己在想了…
因为自家孩子的问题,只有家长自己知道。如果无意间意识到一些问题,就需要及时去寻根并调整态度和方法。遇到性格慢热、敏感或急躁的孩子,成年人的态度很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榜样的力量我们借助榜样的力量,初衷其实是为了鼓励、激励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会使力不当,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总在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结果心生厌恶,适得其反。
我一般用的方法是借助历史人物、或者现有书籍中的例子来直接或者间接的激励孩子。
但是,我极少用娃熟悉的身边的朋友做例子。
如果我用了其他小朋友的例子,我也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要触碰孩子内心的敏感区。比如:
我:“咦,我发现小Q最近的轮滑速度非常快,你有没有观察到,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做到的?(注意我的表达方式不是:小Q的轮滑速度比你快,你怎么不像他那样…)
“你觉得是他体力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个子高腿长,所以滑得快?(之前在幼儿园小Q的轮滑是最快的,我们去了后与小Q基本不分上下。但孩子还是有好胜心,总会说自己比小Q滑的快。但我观察过,小Q确实更快而且更稳)
——这样问是为了把注意力的矛头指向其他孩子进步的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去“猜“、分析进步方法,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其他孩子本身。
再比如:
我:“我发现小Y最近写数字进步很大,以前他描的字很多都画在外面,这几天突然就好了很多。小Y是不是掌握了什么新方法?我看他写字的视频了,他坐的很直,眼睛距离桌面也很远,而且手握笔的姿势很标准。没准这就是他写好的秘诀!要不这几天咱们也试试?(我们开始练写数字姿势很难看,歪坐着不说眼睛还离的很近)
——让孩子把意识转移到进步的方法上,而不是哪个孩子写的比他好。
而我之前说的借助他人的例子里,我比较推荐历史人物、书籍(包含虚构故事或者人物传记)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看不懂传记,但能够听一些故事。
比如我们以前听三国故事,孩子就很喜欢诸葛亮。
一说到诸葛亮,他就知道诸葛亮是个遇到困难爱想办法的人;不轻易哭鼻子、有主意、而且还会不断想新主意…同时,他也是个不轻易改变想法的人。这个点我曾经用来开解过在幼儿园因为别人说某裤子不好看,而死活不愿意穿那条裤子去幼儿园的娃。当时举了诸葛亮的例子,一个是用来帮孩子提高自信,再一个就是榜样的力量。
同样,如果孩子觉得历史人物比较遥远,又都是成年人。他可能会想要看一些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最近我就常用《纸片人斯坦利》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同时,我会用斯坦利历险的故事来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给我。通过答案,我来做出判断。看他的心智到底是怎样的,遇到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比如:
我:“故事中的主角斯坦利被布告板压成了只有13厘米的纸片人,他为此也苦恼过。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嘲笑他的外貌。如果换成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外貌特殊而心里难过呢?
娃:“不会啊,压成扁的那又怎么了?”
我:“压成扁的和别人不一样,出门总是被人盯着。”
娃:“那也没关系啊,他们笑就笑呗,斯坦利还是可以当英雄。”
虽然每次孩子都这么说,但我觉得是他心智还没有到那份上,咱没经历过,不敢说孩子到时候真的能承受。
所以,我也会举一些比较贴近的例子:
因为《纸片人斯坦利》是讲一个被压扁的男孩环球旅行冒险的故事,冒险故事的特点是:内容很刺激,过程很惊险,问题有很多,但遇到问题哭是没用的!解决问题才能闯下一关。
所以,通过给孩子们讲书中主人公的冒险故事,孩子能够得到很多启发。
比如有一本里讲到斯坦利为了寻找到老奶奶制作墨西哥煎饼的秘方,他需要独自跳下山潜入水中,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斯坦利的朋友安慰他:“你拥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用你所拥有的。“”
我跟孩子讲这段的时候,孩子不是很能理解。
我就会举例:
“斯坦利虽然是纸片人,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遭遇是不公平的,他会抱怨也会悲伤。但是,他能利用自己的扁平身材做许多刺激有趣的事:从狭窄的缝钻进埃及金字塔里;变身为墨西哥斗牛士的斗篷;能够被折贴起来放进信封里邮寄到世界各处;能够在关键时刻变身降落伞救朋友的命…这就是他自己利用了自己的身体优势。”
“比如你总是羡慕个头高大的孩子,觉得他们看上去很厉害,力气大、能举起很重的东西…但是,你自己的小个头有什么呢?小个头的优势是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会自己去想:我个子小很灵活、我躲起来不容易被发现…我还会这个….我还会那个….
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长我觉得是有方法的。但这个方法是会随着孩子每阶段的成长而变化。
比如小时候可以用“哄”的,并且偶尔来点威逼利诱或许行得通;但孩子大了可能就得加上苦口婆心予以动情。
有一部分家长会认为让孩子成长就是要让孩子吃点苦头,有的人还会专门给孩子找苦吃,认为吃点苦头娃就懂事了,就成长了。其实这很片面的。
单凭这几年青少年抑郁症、自杀事件频发,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灵还是很脆弱的。
再加上外部安全环境不比从前,幼小的心灵经不起试探。
作为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鼓励、引导是没错的;但学会放手、适时出手,也是必要的。